当前位置:凯发公司-凯发娱发com > 行业动态

   十三五时期(2016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茶叶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和茶区经济支柱产业,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茶叶产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茶叶产业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发展建设成果和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基础上,立足产业实际、着眼发展需要,把握发展关键、突出改革创新,着眼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期为广大茶区和茶叶产业相关领域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一、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综合现状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茶叶产业在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双重挑战下,依然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均持续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末,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扩增至431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387万亩,投产率达78.5%。茶叶总产量增加至227.8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519.2亿元。六大茶类普遍量价齐增,茶类结构进一步优化。茶叶内销量预计达到172万吨,销售额约为1580亿元。茶叶出口量继续保持在30万吨左右,出口金额上涨至12亿美元,出口单价超过4000美元/吨。产业布局渐趋合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结构重组步伐加快,为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谋求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新空间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成就

   1、茶园面积增速放缓,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增长。受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产销形势等综合因素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国茶园面积总体呈现前期高速扩张、后续逐渐放缓的发展态势(图1)。同时,在生产规模扩大和效率提升的双重驱动下,茶叶产量、产值持续大幅提升,其中茶叶总产涨幅超过54%,农业产值较十一五末增长近1.5倍(图2)。

   2、茶叶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提质增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低老茶园改造和品种改良成果显著,茶园无性系良种率由十一五末的44.6%提升至56.5%。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认证率分别增长13个百分点,呈现持续平稳发展态势(图3)。

   茶园综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既保证了茶叶的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稳定,也有效促进了行业从源头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农业生产结构性劳动力缺失、技术型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六大茶类普遍增产,其中绿茶、乌龙茶占比下降,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比例逐年上升,六大茶类比例更加均衡,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图4)。名优茶与大宗茶产量整体保持4:6的格局,随着传统高档礼品茶市场严重萎缩、生产成本快速提升、大宗茶消费拉动日益显现,大宗茶在我国茶叶农业产值中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不足20%逐渐增长至2015年的31.7%(图5)。五年间,我国茶园平均亩产值和茶叶平均单价分别从2010年的2608.7/亩、45/kg增至2015年的4485.4/亩、67/kg,茶园平均亩产值增幅71.9%,茶叶平均单价增幅48.9%

   3、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技术装备持续升级,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科技创新成为茶业生产力升级的智力支撑,成果显著。2011-2014年,国家星火计划设立茶叶相关项目与课题共计179项,占立项总数的3%,年均立项45个(图6)。2011-2013,我国茶学学科共有18个课题获得国家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资助金额总计超过220万。同时,企业科研参与和自主研发能力也不断提高,具体涉及产品生产研发、包装储运、质量管控等多个领域,有效推动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与实际应用。另外,更多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制茶工艺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茶叶生产机械在继续推进连续化、清洁化、规模化、智能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向传统工艺领域进行创新和精深拓展,大量集取传统名优茶制作工艺精髓的新型茶叶生产机械被研发推广;信息互联技术的革新成为助推茶业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茶叶生产过程高度融合,促成了茶叶生产由制造向智造升级。

   4、茶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制修订并发布茶叶国家标准60余项,其中涉茶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34项、地方标准240余项,内容涉及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进出口和产品检测检验、食品安全等茶叶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极大提升了中国茶业标准化技术水平(图7)。同时,随着新《食品安全法》和涉及茶叶类食品安全标准、法规的陆续发布实施,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要求达到史上最严,标准体系内容也更加严谨合理丰富。201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被国务院食安办指定为茶叶行业食品安全联络协调机制指定单位。截至2015年底,中茶协在全行业内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普法等活动30余次,不断加强行业自律,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意识和防控水平。2014 年,我国茶叶及其相关制品经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检测合格率达到99%

   5、茶叶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成为行业新热点和新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在科技支撑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以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为代表的茶叶深加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热点和产业新经济增长点,茶叶深加工产业规模也日益扩大。目前,茶叶深加工领域每年可消耗6%的茶叶产能,年均产值近900亿元。植物成分提取物、茶粉及浓缩液、医药保健品等领域产品的日益丰富,为茶叶产业以深加工为跳板,借助产品模式创新拓展新消费空间提供了基础。截至目前,作为茶树组成部分的茶树花和茶叶内含物质——茶氨酸已被列入新资源食品范畴,进一步拓展了茶叶资源的利用空间。

   6、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十二五期间,以生态、工业、科技、信息为主导的各类示范园区成为茶叶产业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各类茶叶示范基地、产业园、科技园两千余个,超过3千家企业在其中建设发展。同时,以茶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茶庄园为代表的诸多符合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型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茶叶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行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茶叶专业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原来的小生产单位化零为整,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持续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茶农基地的生产模式在行业内广泛建立应用。

   7、茶叶内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茶叶消费略有波动。十二五期间,我国茶叶市场处于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茶叶销售量增长56%;销售总额增长1倍多。茶叶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张成为国内茶叶市场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源,2011-2015年,我国茶叶消费群体由4.2亿人增长至4.71亿人,增幅为12%(图8)。在茶类消费结构方面,绿茶作为我国产量第一位的茶类,目前仍是茶叶市场主流消费产品,占销售总量的50%以上。其他茶类销量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略有浮动,红茶、黑茶、白茶等茶类也不断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相继成为消费热点,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销量增幅显著,乌龙茶市场销量因受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产品销售出现下滑。

   8、渠道建设多元化发展,品牌体系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茶叶企业不断将网络、茶园、茶馆等资源整合到渠道体系中,使得茶叶产品销售渠道构成更加丰富和多元化。除传统的实体零售和批发,电子商务和服务业也快速增长,其中茶叶电子商务领域凭借高点击率和规模爆炸式扩张逐渐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渠道模式。同时,我国茶叶产业逐步构建起以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步交错发展的品牌体系,证明商标进行有效填充的茶叶品牌生态结构。以政府和行业组织为支撑,规模企业为主导,认证机构做补充的区域茶叶品牌孵化单元相继建立,通过各方力量的积聚,合力打造通用性茶叶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合力发展,进而凝聚成更为强大的茶叶经济综合实力,获得更高的宣传平台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自主品牌建设高速发展,在各名茶品种中引领消费热潮,成为市场开拓的焦点,名品与名牌共同发展,多点开花、对外延伸。

   9、茶叶出口持续小幅震荡徘徊。十二五期间,茶叶国际贸易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部分国家地区绿色贸易壁垒等多重因素影响,整体规模处于震荡徘徊趋势。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绿茶保持绝对优势,在茶叶贸易中发挥支撑作用,占出口总量80%以上。得益于我国茶叶成本持续上升及品质明显改善,茶叶出口金额持续上涨,受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影响,茶叶出口单价涨势明显(图9)。截至2014年底,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国增至126个,出口市场相对集中,其中非洲茶叶出口量呈上涨趋势,美国、日本、俄罗斯联邦出口量下降明显。全年出口量达到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摩洛哥、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阿尔及利亚、日本等11个,占出口总量的66.5%。其中,摩洛哥长期稳居首位,约占出口总量的20%

   10、边销茶供应保持平稳。边销茶供应事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十二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深入贯彻执行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建立健全边销茶储备制度,对边销茶生产企业实行生产许可管理,加强边销茶抽检监测,积极推动产品创新与地方病防控。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能够满足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需要。

   11、产业范围不断拓展延伸,产业功能持续提升。以茶具、茶服、茶家具为代表的行业周边拓展产品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和喜爱,直接推动了产业链的扩增延伸。茶服异军突起,成为茶叶消费向服饰领域拓展的重要方向;茶具业根据市场需求呈现双特色发展,一方面通过不断与茶叶产品精致化搭配促进消费升级,另一方面衍生出更加快捷规范的品饮方式,成为承载茶叶产品快销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茶包装业面对市场需求的改变,主动调整思路,加强环保、简约、时尚型产品的研发,助力茶叶产品创新;茶空间概念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除了推动相关茶具、家具、茶艺和插花用品等的销售发展外,更与茶叶品牌文化互动频繁,为茶叶凯发公司的产品展示营造了更加契合的空间;茶馆业在不断迎合社会文化需求的同时,重点拓展其在区域茶文化宣传、茶叶产品推介等方面的功能,与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强。

   12、新型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全面凯发公司的服务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各级行业组织以行业实际需求为蓝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空间,在行业标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和信用体系建设、茶事交流活动、行业维权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已成为研究分析行业发展态势、促进行业自律、联合地方组织开展茶事活动、代表行业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支点,搭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纽带,促进产业各方形成合力、团结协作。同时,社会服务资源也广泛融入产业体系构建,从种植环节的种质资源选育、测土配方施肥到生产环节对于茶叶机械、检测网络的维护,再到销售环节的店面设计、营销培训、技术运用,更加专业化的外源服务型主体相继投身茶叶产业建设,全面促进了茶叶各个领域的专业化提升。

   (三)发展经验

   十二五时期,我国茶叶产业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总结发展经验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全行业逐步形成统一认识,不断重视产业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全国茶叶主产销区呈现合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各级政府持续强化产业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全方位扎实有效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强势推动茶叶产业稳步发展。三是各地区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产业集群,打造品牌,提高产业效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跨区域跨行业交流合作。四是全行业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意识,强化茶叶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五是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加强渠道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积极参与互联网行动计划,创建多元化茶叶市场营销格局,拓展市场新空间;六是行业协会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范围、发挥服务职能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组织建设,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四)存在问题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小散弱的格局,品牌是软肋、市场是瓶颈,企业规模有限、综合实力偏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经济效益与规模基础不相符,2015年我国茶园平均亩产为67.3kg/亩,较2010年平均亩产水平仅增长1.8%,较78.9kg/亩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有规模优势做不大,有品质优势做不强,产业效益不均衡、标准化程度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限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

   1、茶叶生产资源消耗度高,绿色茶叶仍存距离。茶园良种化程度虽有大幅提升但认证率偏低,有机茶认证茶园不足一成,茶园综合管理水平不高,针对灾害防治、土壤改良、综合管理等领域的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范围有限,茶园建设仍处于被动应付而非主动规划管理的初级阶段,部分茶园存在违规施用农业投入品现象,直接制约茶叶食品安全水平提升。茶叶生产加工中,清洁能源普及度低,部分地区仍以烧柴烧炭为主,能耗高、污染重。

   2、生产方式制约,资源利用率偏低。茶叶生产仍以名优茶为重点,原料侧重细嫩茶青,造成生产资源部分浪费,茶叶单产偏低而茶价偏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从种植栽培到采摘加工环节对劳动力依赖度高,仍存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茶叶机械化生产连续性差、全程覆盖率低,阶段性劳动力短缺现象严重。茶园现代化管理技术水平不足,缺少统一规划,生产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

   3、产业延伸有限,结构单一。产业仍以常规茶叶产品销售为主要产出,产品附加值高的深加工和服务业规模有限、延展不足、产能过剩缓解能力有限。现有的生产资源未能完全实现生产支撑向服务支撑的转化,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的延伸有限,新型业态与整个产业互动性差,对产业支撑能力弱。生产跟风问题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内部竞争激烈、区域间差异化不明显,现有资源优势开发和市场预判不足。

   4、经营方式落后,社会化生产融入不足。经营方式未跳脱行业局限,社会综合生产资源引入力度不足、对产业提升贡献率低,对新资源、新技术、新模式的采纳和利用相对偏低。茶叶品牌影响力和拉动作用有限,缺少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支撑,品牌价值释放度低。生产主体培育不足,虽已孕育了一批规模企业,但生产规模仍偏低、区域拉动能力有限。

   5、科技贡献力有限,标准体系仍待完善。茶叶科技转化率低,科技研究与生产需求存在差异,科研成果在生产技术、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转化有限。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叶生产、检测、销售等多个环节存在标准缺位现象。标准普及率低,与国际接轨不足,整个行业标准化建设仍有很大空间。生产信息化程度弱,产业智能化生产意识不足,市场信息指导生产结构调整的周期长、影响差。

   6、国内市场产销脱节,结构性过剩显现。国内市场产能消耗能力不足,生产与消费脱节,部分地区生产调整不及时,适销产品结构性短缺,导致消费市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各渠道拓展能力有限、价值释放不足,市场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市场,产品渗透率偏低,导致全国市场部分形成挤压,部分出现真空区域。渠道与市场综合管理能力有限,产品良莠不济,信息纷杂,行业诚信建设不足,损害消费者权益、影响市场消费热情。

   7、出口低位徘徊,国际市场空间有限。受国际市场产品结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部分地区贸易壁垒等综合因素影响,加之汇率调整和特种茶产品不断被周边国家仿制,我国茶叶出口量始终震荡不前,短期难以形成突破。传统出口企业受茶叶国际价格偏低、生产技术要求苛刻、成本不断增加、产品利润率有限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热情下降,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8、边销茶产销出现倒挂。由于中西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加之边销茶具有深厚的计划管理特点,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积极协调边销茶增值税减免、储备贴息、民贸定点贴息等政策优惠,为行业争取政策资金和税收减免政策,但仍不足以破解价格增幅过缓抑制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增长速度方面,随着人们对产品服务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产业投资的相对饱和,加之外贸出口需求放缓,经济将有可能延续缓降走势。在产业结构方面,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产品价格水平持续走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投资意愿和能力不足,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传统产业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特征日趋明显。在发展动力方面,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着力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深化改革,依然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之举。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时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任务仍然艰巨。只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有利条件,努力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国经济有望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二)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一是市场空间巨大。一带一路沿线涵盖到全球44亿人口,这一区域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区域,蕴涵着巨大的饮茶人口红利。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达502.6万吨,其中我国占到198万吨,印度118.5万吨,斯里兰卡33.8万吨,一带一路地区重点产茶国产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0%以上。中国茶叶出口位居前5位的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均在一带一路沿线。二是硬件条件改善。为了支持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投行,这两个区域性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加快推进亚太地区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进程。尤其是地处内陆丝绸之路沿线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极大改善交通条件,促进东部主要地区茶叶产品、人员进入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便利。三是出口通关快捷。随着国家围绕一带一路不断推出措施消除投资贸易壁垒、提升通关便利化,一带一路区域内开展茶叶贸易将持续获得政策利好。沿线各国签署合作备忘录,简化人民往来的签证手续,将极大方便人员和茶叶产品出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茶叶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新常态。

   2互联网行动计划机遇。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本质和核心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该计划一出,为各行各业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实现创新转型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于深度调整的中国茶叶产业而言,在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将推动茶叶流通使命、流通经营和流通组织的变革。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铺开,互联网将不断颠覆传统茶叶产业的组织形式、商业规则、产业链条、竞争格局,延伸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销售模式。一是颠覆以生产企业为主导的传统思维。企业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特别是研究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此调整企业的发展规模、产品方向和创新内容。二是改变传统茶叶营销理念和方式,为茶叶市场细分提供了现实可能性。茶叶企业未来需要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提供精准服务,并以精良的服务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为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推动产品创新提供可能。三是对传统茶叶销售提出挑战,要求重新构造产品分销渠道。互联网促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融合。大大压缩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必然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分销渠道、组织和环节进行冲击和重构,创新出新的渠道和方式。四是对茶叶传统品牌传播渠道和方式提出挑战。未来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精准化传播将成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微信营销等方式可能对人们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互联网将重构茶叶行业竞争格局,打开茶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

   3、茶文化功能拓展和对外交流机遇。茶文化,凭借与茶叶栽培、生产、消费、教学相伴发展的深厚积淀成为各项茶叶生产资源活化的重要催化剂。近年来,茶叶行业通过对茶文化因子的开发利用,有效促进了茶叶旅游、茶馆业、茶包装等业态建设,引导行业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加大茶文化对产业的贡献力度。各地茶叶种植历史、传统名茶、相关古迹被广泛研究和利用,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制作相关文化出版物和剧目,建设茶叶博物馆等地域茶文化推介行为,茶叶文化与经济互促互进,带动产业延伸发展。在回归乡土、崇尚自然、陶冶心灵、休闲放松等茶文化特性与消费者情感需求呼应融合之下,大量以茶叶产地特色与制作体验为蓝本的特色旅游项目和休闲庄园应运而生,实现了旅游业、文化产业、茶产业的三业融合。借助文化植入,亲手制茶、茶园认购、专业仓储、品鉴教学等服务型体验式营销模式相继构建,以游带销,促进茶叶消费生活化发展。原先以生产为主的茶园茶乡、制茶技艺、民间茶食完成了茶叶消费物质支撑向服务支撑的拓展转化。同时,随着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对外交流活动中,多次以中国茶文化作为演讲主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必将成为茶叶产业的重要发展机遇。

   

   (三)发展优势

   1、政策环境优势。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增长由依靠工业、投资向依靠服务业、消费转变,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将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特色支柱产业和重要富民产业,也将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将继续高度重视和支持当地茶叶产业的建设发展,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思路,配套政策推进措施,推动茶叶产业的稳步发展。

   2、产业资源优势。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茶叶生产种植规模最大、茶叶种类最多的国家。作为茶树原产地,我国有着丰富的茶叶种质资源。另外,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特别是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气候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越,是各类名优茶的优质产区,也是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最佳区域。目前,茶叶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面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布范围广,从业人员多,产值多元化。另外,伴随着茶的起源和传播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广泛渗透到世界各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后,茶文化将在提升我国茶叶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世界茶叶消费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制约因素

   十三五期间,在全球茶叶产能相对过剩、市场低谷徘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茶叶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1、市场因素影响。市场流通不畅,渠道拓展有限,茶叶销售困难是影响或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场开拓应是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2、品牌因素影响。有好茶,无名牌;品牌多,各品类同质化严重;品牌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低,产业建设缺乏知名品牌、大品牌的拉动,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3、企业因素影响。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多数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未能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家庭式、家族式管理较多,企业难以做强做大、做优做精。扶强龙头,带动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应是茶叶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突出抓手。

   4、融资环境因素影响。多数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缺少扩大再生产的必要资金,加之融资渠道、条件、手段单一,短期内企业的融资能力难以提升。

   5、科技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和科研转化整体布局不够合理,区域间差距明显,科技应用转化程度跟不上产业发展步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严重,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能力缺乏。

   6、功能领域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茶叶产业的关联度偏低,功能领域有限,茶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仓储物流、酒店餐饮、信息服务、机械制造等跨界相关行业领域尚未形成频繁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五)面临挑战

   1、产能过快增长挑战。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市场需求、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2015年全国茶叶产量达到227.8万吨,而茶叶消费水平长期保持在 170-180万吨之间徘徊,且产量仍在逐年递增,产能增幅比例大大高于消费增幅比例,茶叶产能相对过剩已成不争事实。

   2、生产成本挑战。受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和采工紧缺的影响,茶叶鲜叶采摘将是今后茶叶生产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加上财务成本、包装、运输成本压力,生产成本控制更是困难重重。

   3、企业自身挑战。多数茶叶企业规模散小、管理落后、人才缺乏、创新不足、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4、市场拓展挑战。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营销方式单一,营销渠道不畅,电商网络平台尚不健全,再加之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低迷,茶叶行业已进入微利经营时期。    

   

   链接:

在线留言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type = 'text/javascript'; ga.async = true; 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google-analytics.com/ga.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a, s); var bd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bd.type = 'text/javascript'; bd.async = true; bd.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hm.baidu.com/h.js?6fee43b85aaa47b6a0d0a939054cab7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d, s); var cnzz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cnzz.type = 'text/javascript'; cnzz.async = true; cnzz.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w.cnzz.com/c.php?id=30014868&l=3';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cnzz, s); })();
网站地图